■ 撰文:得到何帆
■ 编辑:B Impact小章
欢迎来到何帆报告2021-2022。这一讲,我们来说说“专精特新”。这是今年的热词儿。那什么才是“专精特新”?为什么它们能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?怎么才能成为“专精特新”呢?这一讲,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。
“专精特新”火了
我先来解释一下啥叫“专精特新”。专,就是指专业化,精,说的是精细化,特,是特色化,新,是新颖化。简单地说,专精特新就是那些在特定的行业里,生产工艺很精巧,产品很有特色,还有技术创新的企业。这些企业大多在制造业,是中小企业,但在行业里却是排头兵,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“小巨人”、“隐形冠军”。
那“专精特新”是个新词儿吗?不是的,2011年的政府文件里就有这个词儿了,但原来关注的人并不多。那为什么到了十年之后的2021年,这个词儿突然火起来了呢?
因为在2021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二季度会议上,把“专精特新”的战略意义说清楚了,细节你可以搜索看看。说白了,“专精特新”就是为了把供应链的短板补上,把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加强,而且要解决“卡脖子”的问题。这就是新型确定性啊。
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,这就意味着股市的风格有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化,“专精特新”很可能会成为资本市场上最靓的仔。这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投资机会。
当然,我们关心的并不只是股市。咱们要进一步讨论“专精特新”的深层逻辑,企业如何成为“专精特新”,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。
助力国强:解决中国经济安全问题
过去我们一直在讲,要扶持中小企业,减轻中小企业税负,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。不过,它都是沿着“民富”这条主线的。也就是说,政府之所以关注中小企业,是因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。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,就业就稳住了,打工的人收入就提高了,这就是民富啊。
那现在提“专精特新”,有什么不一样呢?主要是沿着“国强”这条主线。也就是说,要解决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,就要靠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。
从强调民富,到强调国强,这个转变有什么意义呢?它意味着商业模式的逻辑发生了转变。
过去的商业模式你很容易理解。哪个企业的产品卖得多,赚的钱就多。以后的商业模式就不一样了,决定一个企业商业价值的,不再是简单的卖得多,而是要看这家企业是不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安全感,这就是你所能提供的附加值。这个附加值证明了,中国经济中,有你或是没你,会不一样。
这几年,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特别关注供应链的安全问题。过去,企业奉行的是效率至上原则,一个零部件,只找一家供应商,这家供应商最好是全球市场上做得最好的。现在呢?企业不敢再完全依靠一家供应商了,于是,它们就要找第二家供应商。这叫“备胎”。这就变成了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原则。
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吧。华为就是寻找“备胎”最积极的一家中国大企业。他们过去都是从全球找供应商,现在开始转为找国内的供应商。那国内的供应商就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,一个团结得更紧密的供应链就这么被中国的企业建立起来了。华为的朋友感慨,就在这两年,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的速度超过了他们的想象。这个趋势,可不止发生在半导体行业,很多行业都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。
很多专精特新企业,很可能就是这样走出来的。我是一家中国企业,虽然我没法一开始就进入全球榜单,但我至少能把产品做出来,技术做出来。别人有的产品,现在我们也有,别人有的技术,现在我们也有,那我的价值就有了。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安全感,它们不用再担心国外的供应商断供了。我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安全感,中国不会再担心“卡脖子”问题了。这就是我给市场上带来的附加值啊。那在中国经济中,理所应当有我的一席之地。
你看,这样的政策重心转变,商业模式的变化,就给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打开了机会窗口。
小巨人:生态位比C位更重要
你可能会问了,既然发展机会来了,那企业不是应该做大做强吗?为什么“专精特新”主要还是中小企业呢?
其实,有一次跟罗振宇老师聊天,说到“专精特新”,他问我,“难道企业的目标不应该是做大做强吗?”我说,“谁说的,企业的目标不是追求做大做强,而是寻找自我能力发展的最大化,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做大做强呀,小而美依然很美好。”我是随口而出的,但说的可是真心话。
要是一定讲做大做强,那制造业企业可能真的很难,像德国大众汽车这种级别的毕竟还是少数。制造业企业,相当于处在一个供应链中啊。什么是供应链?它其实就是一个生态系统。你不可能把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种都替代了。制造业的上游、中游和下游,是一个互相协作,合作共赢的关系。所以,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无法赢家通吃,看起来它们站不了C位,但生态位比C位更重要啊。C位竞争的是短暂出风头,生态位才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,制造业就不能发展壮大了。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诸侯纷争的时期,向三国鼎立的时期演进,也就是说,每一个行业的集中度都会提高。
经过一轮轮的淘汰,那些竞争力差的企业就会出局,每一个行业里,最后能留下来的都是行业里的标杆。再加上中国的市场规模如此巨大,经济崛起的趋势,势不可挡,未来会成长起来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。
中国的企业过去想的是,我要先做到中国第一,然后冲出亚洲,走向世界,可是,现在呢?如果一家企业做到了中国第一,它很可能就会变成世界第一。但是,这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,而不是企业刻意要去追求的目标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用心做好产品,服务好用户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时代会给你加持,你自然就会成为行业的龙头,也就做大做强了。
促进民富:满足多样化的群众需求
如果你去看了“专精特新”的企业名单,你可能会想,咦,怎么都是制造业的,而且还得是高端制造业?那我们生产普通消费品的,或是做服务业的,就没有“专精特新”了吗?
现在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确实大多是科技型的制造业企业,但在不在名单上不重要,重要的是,理解了“专精特新”的内在逻辑,你就知道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了。
那其他行业的“专精特新”是什么样的?也是要专注于一个细分市场,把产品越做越精,服务越做越好,去占据自己的生态位。
举个例子吧。汉服这个看似很小众的市场,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,居然从一两个亿的销售规模,升到了上百亿。而且,这个行业在迅速地迭代,最早的时候,从影楼里借一套道具服,就算是汉服了,现在呢?已经有了“宋明党”,“魏晋党”和“汉唐党”的区分,鄙视链都出现了。
这意味着啥?意味着这个行业越来越细分,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那才能做到差异化竞争啊。
过去,很多中小企业活得很郁闷,动不动就要跟别人打价格战,最后两败俱伤,消费者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好产品,好服务。要是想做到“专精特新”,就要理解一个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。价格并不是厂家之间的唯一竞争,你得要学会“我打我的”。
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,以及年轻一代的生活场景变化,会在不同的人群中出现各种各样的“小趋势”。这些小趋势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表现,也是企业能够实现“专精特新”的基石。
再具体地说,你可以从两个方面满足多样化的群众需求。一个选择,是把原来高端的产品变成中产阶层也能消费得起的产品。另一个选择呢,就像汉服一样,把一个原本很小众的产品,再扩大一点,不一定变成大众市场,变成不大不小的“中众市场”,那企业就有生存空间了。
这就是“专精特新”给每个企业都能提供的一种新思路。不是非要烧钱去做奢侈品牌,也不是非要砸钱去抢新的流量,而是在广阔的市场腹地,满足多样化的群众需求。
本文来自 B Impact/TO B新势力
宇婷
To B行业观察者、资深媒体人、博主。
公众号/同名视频号:《To B新势力》、《B Impact》